绍兴彩绘

当前位置:宁波琼予(墙绘手绘)(墙体广告)有限公司-行业新闻

“开学第一课” 温暖又特别
2018年09月03日 06:53:07 来源: 浙江在线 纪驭亚 邵倩 马悦 童健 沈听雨 李攀 王小飞 姜伟锋 郑积亮 曹俐娜
( 绍兴彩绘——宁波琼予广告公司广告转载)
 宁海黄坛镇中心小学双峰教学点两个老师5个娃

  让每个山村娃都有春天

  这是全省规模最小的小学之一,只有5个学生、2个老师。准确地说,因为学生数锐减,2004年时,它已经从一所独立的乡中心学校变成黄坛镇中心小学双峰教学点。

  9月1日,记者走进宁海县这所小小的“学校”,和孩子们度过开学第一天。从宁海高铁站出发,需要40多分钟的车程,才能到达地处榧坑村的双峰教学点。一路走来,多数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上学期,这个教学点还有8个孩子、3个老师。因为有孩子毕业或下山读书,如今只有2个三年级、1个五年级、2个六年级的孩子以及2个老师。

  山里的孩子起得早,9月1日早上8时不到,5个孩子已经陆续出现在校园里。按照惯例,他们和老师花了半天时间一起打扫校园,然后开始上课。孩子们很爱惜校园,连教室的地板都擦得干干净净,进教室前会脱鞋子。

  对于开学,他们脸上期待的神情说明了一切。“爸爸出门打工了,暑假只有我跟奶奶在家,特别想念你们。”学生涵涵(化名)跟好朋友雯雯(化名)一边打扫卫生一边聊开了。来帮忙打扫卫生的家长胡女士也告诉记者,双峰教学点的老师特别有责任心,这里孩子又少,几乎是一对一教学。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教学点读书,挺满意的。

  “山下的小学不提供住宿,而且距离教学点有20多公里。这两年,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都搬下山了。”宁海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原来双峰乡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最热闹时有700余名学生。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下山,留在山上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不能让一个孩子没有书读,是教学点多年的初心,也是一份带着温度的坚守。

  双峰教学点目前的负责人叶福参是2014年自愿上山教书的,当时双峰教学点有9个学生。这两年,因为教学点人数减少,叶福参也在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这学期,他将5个同学分为两个班,采用复式教学。上语数外课程时,他和学校另一位48岁的代课老师章卫兰分别给两个班上课。而书法、美术、英语戏剧等课程则是一起授课。由于没有开设科学课,每周三,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去爬山,观察大自然。

  此外,每天早上8时到9时,同学们会一起运动、练习武术。午休时,他们一起听着古典乐入睡。睡醒后,就会举行一个10分钟左右的分享会。“教学点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无法长期待在大集体里,性格上比较害羞。让他们当众分享自己的生活,就是希望通过长期锻炼,让他们更敢于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叶福参说。

  本报记者也参与了新学期第一场“暑期生活”分享会。看到有外人在,几个孩子有些紧张。雯雯第一个站起来,分享了暑假里爸爸和弟弟打赌做100个俯卧撑的趣事。在台下的弟弟昊昊(化名)立刻笑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本来也想分享这件事。而溪溪(化名)则分享自己在开学前一天做的一个梦。不管孩子们讲得好坏、长短,叶福参都会带头鼓掌。渐渐地,孩子们放松了些。雯雯还主动要求上台为大家吹奏竖笛。“竖笛是一位老师教我的,暑假里有空我就会练练。”

  孩子们的爱好比较广泛。女生喜欢画画,上学期刚毕业的伟伟(化名)经常练习打乒乓球,昊昊最喜欢的是乐高。记者和昊昊一起玩了会儿乐高。“我觉得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好,就是有些冷清。如果有很多同学,是不是就很热闹?”玩熟之后,昊昊问了记者这样一个问题。“确实,教学点的孩子长期只和几个老师、同学接触,如何自信融入初中集体是个难题。”叶福参说,相比孩子的成绩,他更关注孩子是否自信。这也是他给孩子们培养各种爱好的重要原因。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孩子们还没开始上文化课,只是按照课表,下午上了书法课。书法也是叶福参非常自豪的课程。这两年,教学点里有好几个孩子的书法作品在宁海拿了奖。“每年寒假前,我都会让孩子们给自己家写春联。大红的春联往门上一挂,村里人都会夸赞,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帮助很大。”叶福参说,他不求孩子们多有出息,但希望他们能成为自信、乐观的人。而从目前已经毕业的几个孩子情况来看,留在黄坛当地初中读书的孩子,在初中融入得都不错。

  “这样的教学点最终是要消亡的。只要家长愿意,我们将尽快完成教学点的撤并工作,让孩子们到中心小学来上学。但是只要有一个学生在,我们都会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条件。”宁海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与相关政府部门协商,并将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努力创造条件,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争取早日让山村的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江山廿八都小学第一课请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文化传承浸润孩童心田

  莘莘学子勤学早,不负读书好时光。9月2日一早,迎着晨曦的泛泛微光,江山市廿八都小学正式开学。“今年的开学活动好特别,我很开心,还有点小惊讶!”还没走到校门口,五年级的毛怡恬就被“传承门”所吸引——跨入古色古香的“传承门”,一侧展示着老师和学生们的剪纸作品和当地特有的旱船;另一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宗怀提着手中的木偶,表演着传统戏曲,好不热闹。

  相比于城市学校,廿八都小学的开学典礼别具一格。古镇廿八都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有着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根据地方特色,今年,廿八都小学设置了“传承门”、“启智门”和“心愿门”三扇大门,希望孩子们能够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开启智慧,种下新的希望和目标,让愿望在新学期里起航。

  “千年古镇美名扬,传统文化进学堂”。廿八都小学校长唐水芬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9月,学校就引进了本地的民间剪纸工艺大师来学校任教,开辟了每周一次的剪纸课程。今年6月,该校还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廿八都木偶戏传承人金宗怀签订了合作合同,计划在校内开设廿八都木偶戏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希望通过大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古镇传统文化魅力潜移默化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丰富孩子们的视野与学习内容。

  离开父母的怀抱,就要穿过“启智门”。另一边,老师们微笑着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每一个孩子的到来。跨过这道门,就意味着孩子们由天真烂漫的小顽童变成一个儒雅有礼、快乐充实的小学童,意味着学涯生活正式扬帆起航。

  “启智门”下,唐水芬在一年级新生谢亦纯的额头上点上一粒朱砂痣,意为开启智慧。8岁的谢亦纯家住十多公里外的浮盖山村,蜿蜒的山路和留守的现状不得不让她选择住校。“校园很漂亮,而且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陪着我,所以我不会哭。”正说着,她从老师手中领到了新书包和《弟子规》,踏上了自己人生中的求学征程。

  在廿八都小学,像谢亦纯一样的住校生还有116人,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留守儿童的内心需要关注,为了读懂孩子们的心里话,老师们在平时上课之余,还会从生活细节入手教育孩子。比如,耐心地教孩子们穿衣叠被,早中晚都会到宿舍里查看孩子们的情况。有些孩子不适应住校生活,老师们常常会用有趣的“悄悄话”来激励他们,引导孩子们适应校园生活。

  在“心愿门”下,毛怡恬写下自己特殊的心愿——“我希望黄老师能够永远不退休”。毛怡恬口中的黄老师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黄林洪,明年就要退休了。在毛怡恬眼里,黄老师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很吸引人。看到这个心愿,黄林洪很感动,他欣喜地告诉记者,如果明年学校还需要,即便退休了也愿意回到学校教孩子们上课。

  “虽然我们是乡村的小学,各方面资源相对匮乏,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乡村教育可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唐水芬说。新学期开始后,除了基础课程外,廿八都小学还开设了剪纸、木偶戏、小导游课程、学唱山歌等拓展性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杭州明珠实验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加油

  把期许写进一封封信件

  一叠叠书信,将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的开学典礼和3年后的毕业典礼串联起来。9月2日上午9时,321名初一新生陆续到操场集合,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今年的开学典礼,学校做了特别的策划——“写给3年后的自己”。

  升旗仪式和开学演讲后,同学们排队把书信投进国旗台旁边的绿色信箱。有的同学双手拿信投递,神情庄重,有的同学一手牵着妈妈,一手投递。校长洪建斌试着用双手搬了一下,“挺沉!”在他心目中,信箱里装的不仅是信件,更是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

  明珠实验学校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全校34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今年的新生来自河南、安徽和江西的较多。“父母到哪儿,他们就跟去哪儿。”在洪建斌看来,随迁儿童有时会感到自卑和迷茫,对未来缺少信心。让他们写信给3年后的自己,是想鼓励他们给自己种下一个期望,许下一个承诺,帮助他们培养起自我规划的意识。

  “孩子们有了目标,就会更安心、更用心。虽然人生理想会随着实际情况而改变,但是按目标前行的初中三年一定会更加成熟和理性。”洪建斌说。

  “你还好吗?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已经初中毕业了!未来的你一定比现在要勇敢许多,要独立许多,已经懂得了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得更好。”来自河南许昌的卢靖雨向全校分享了他的书信。平日里说话声音不大的他,今天嗓门却很响亮。他这样规划初中3年:要帮爸妈分担生活压力,要在中考里取得好成绩,还要给弟弟做个好榜样。

  卢靖雨虽然写起信来一气呵成,但动笔前,他趴在书桌上想了一个多小时,列了详细的提纲,还和妈妈讨论了许久。对未来的想法一点点清晰起来,让他很欣喜,也感到动力满满。“初二课程增多,难度加大,要正视瓶颈;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坚持锻炼身体……”黄文轩的初中规划十分细致,不停地给自己鼓劲打气。

  开学典礼后,两位老师将装着321封信的信箱抬到了教学楼二楼最东边,这里有一座中小学校园里难得一见的书信馆。书信馆有个雅致的名字——“来鸿去雁”。推开厚厚的木门,记者看到,靠东面的墙上排满了小隔间,书信按班级依次存放。2021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书信将会被送还到同学们手中。时光流转,书信静静躺着,同学们努力成长,3年后的再次相遇令人十分期待。

  记者手记 他们需要更多呵护

  这个周末,全省各地中小学都开学报到了。记者兵分三路,分别采访杭州、宁波、衢州的3所特别的学校。

  它们中,有仅剩个位数学生的教学点,有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乡村小学,还有杭州规模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各有特别的闪光点,但也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中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忙于生计,不能陪伴孩子太多。浙江经济发达,来工作的外省人比较多,因此这样的孩子在全省还有很多,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呵护。

  例如,在衢州龙游、杭州淳安、温州瑞安等地同样还有一些小学教学点。对于这些教学点的孩子来说,因为长期没有在大集体中学习生活,容易产生孤独感,这也是一个问题。记者采访中,一位曾经到过某一教学点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她离开时,有个孩子一直跟到学校门口,问她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如何让孩子们升入初中后顺利融入集体是另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培养他们自信阳光的性格,并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和大集体相处。

  而对于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中小学正是他们“三观”逐渐树立之时,除了学业上的教导,如何读懂他们的内心也非常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他们,才能给予他们所需的关怀。而相比于其他孩子,他们在生活上也更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这都是孩子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每个孩子都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我们盼望着,能有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爱让孩子们在阳光中一路成长。

标签: 老师;双峰;中心学校;第一课 责任编辑: 汪江军
(绍兴彩绘——宁波琼予广告公司广告转载)